近年来,非传染性、慢性疾病发病率升高,生活方式病增多,70%~80%慢性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。预防心身疾病,或称为“慢病防治”,成为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和难点。
心理因素与心身健康的关系,需要我们从新的高度去认识。自20世纪中期以来,心身医学和医学社会学的发展告诉我们,人类的健康保障不是只依赖医学技术进步和药物的发明,而是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、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的优化。所以,现代人要了解有关心身疾病的知识。心身疾病系指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。
古代祖国医学中早就十分重视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联系。《黄帝内经》中即有:“悲哀忧愁则心动,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”;又有“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欲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”等的论述。不仅把有害的情绪因素和不健康行为视作致病原因,而且还认为这些因素可以影响疾病的整个过程和决定其转归。中医理论还提出生理与心理卫生并重,才能“形与神俱”,保持身心健康,益寿延年。
西方的古代医学也有类似的论述。心身医学认为,心理因素的作用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。心身医学的研究表明,一定的情绪表现与一定的生理活动相联系,情绪的反应直接影响生理过程,强烈、持久的不良情绪因素可以导致躯体疾病;而躯体疾病又可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。例如,同时患忧郁症和心脏病的人,心脏病发作后,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只有心脏病的人高4~6倍。伴随忧郁症而恶化的疾病数不胜数,心脏病只是其一。患有癌症、糖尿病、癫痫症和骨质疏松症的人,若罹患忧郁症的话,变成残障或提早死亡的风险都会加大。近年来,我国人口致死的前几位疾病,如心脑血管病、糖尿病、癌症、呼吸系统疾病等,都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。如今,较为公认的心身疾病几乎都与人体各个生理系统有关,也都是人们熟悉的各类慢性、非传染性疾病。列举如下以供参考。
1.内科心身疾病
(1)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:原发性高血压、原发性低血压、冠心病、非器质性心动过速、非器质性心律不齐、雷诺氏病等。
(2)消化系统心身疾病:胃及十二指肠溃疡、神经性呕吐、贲门痉挛、幽门痉挛、溃疡性结肠炎、过敏性结肠炎、直肠刺激综合征等。
(3)呼吸系统心身疾病:支气管哮喘、过度换气综合征等。
(4)内分泌系统和代谢障碍心身疾病:甲状腺机能亢进、糖尿病、原发性低血糖等。
2.神经科心身疾病
偏头痛、紧张性头痛、面肌搐搦等。
3.骨骼和泌尿生殖系统心身疾病
类风湿性关节炎、遗尿症、阳痿、过敏性膀胱炎。
4.妇科心身疾病
原发性痛经、功能性子宫出血、不孕症、性冷淡、经期紊乱等。
5.眼科心身疾病
原发性青光眼、中心性视网膜炎等。
6.耳鼻喉科心身疾病
美尼尔氏综合征、晕动病等。
7.口腔科心身疾病
复发性口腔溃疡、特发性舌痛症、咀嚼肌痉挛等。
8.皮肤科心身疾病
神经性皮炎、痤疮、血管神经性水肿、斑秃、荨麻疹、湿疹等。
心身疾病的诊断,应着重有关心理社会因素的询问和辅助检查。诊断心身疾病要全面了解病史,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主要是通过与之晤谈获得。晤谈与传统的问诊不同,必须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,并运用心理咨询的技巧,才能真正了解患者在发病前后是否存在明显的情绪因素。晤谈的内容通常要进行多次,以求较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。主要应包括: 既往史。如孕妇的心身状况;有无重要心理创伤或严重躯体疾病;家庭教养,性格的形成及特点和心理适应性等。 现在史。现有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社会因素,如重要生活事件,人际关系;学业、工作和成就;家庭经济状况;生活情趣;不良生活习惯或行为和情绪状态等。 家族史。至少应了解父母亲以上三代有无心身疾病;双亲的个性特点,成长时期其个体及其监护人的个性特点;家庭变迁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。
晤谈的情况还应向家属及有关知情人员进行核实,并应该到医院精神科、心理门诊,或是正规的心理诊所进行相关的心理测试,以作为咨询、治疗的参照资料。心身疾病的治疗,原则上应采取综合性的措施,在药物治疗的同时,还应重视心理咨询、心理治疗的应用,如生物反馈疗法、放松疗法、行为矫正疗法等,对于慢性疾病都比较有效。
如今人们因各种压力或精神打击而患心身疾病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。一方面应锻炼自己的心理品质,另一方面也应每年体检,及早调整生活方式,预防各类心身疾病的发生。